贵州凯里学院舞蹈艺术团赴名古屋春节祭演出

贵州凯里学院是国家民委与贵州省政府共建高校,一直秉承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,自发组建了嘎能郎侗歌合唱团、阿仰欣苗歌合唱团、芦笙队等民族艺术团,开设五年一贯制民族文化传承班,旨在坚定民族文化自信,推动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。本次演出以该校的民族艺术团为主,主要展示苗族侗族传统乐舞文化,包括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:侗族大歌;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:侗族琵琶歌、苗族芒筒芦笙、苗族民歌、苗族芦笙舞、侗族传统舞蹈等。
苗族的芒筒芦笙和芦笙舞、侗族的大歌和传统舞蹈,以及琵琶歌等,都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些艺术形式传承着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情,通过演出展示给观众,真是让人期待不已。

Image_20231202115714
贵州凯里学院赴日演出节目
一、侗族歌曲
1.侗族大歌《蝉之歌》(3分40秒)
多声部、无伴奏、无指挥的侗族大歌曾经唱响巴黎、维也纳等艺术之都,成为贵州民歌皇冠上最璀璨的钻石,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于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侗族大歌有女声大歌、男声大歌、童声大歌等。
2.侗族大歌《布谷崔春》(1分30秒)
春天的都柳江畔,布谷声声唤春来,人勤春早忙插秧。一派春和景明的耕作风景。
3.侗族大歌《天地人间充满爱》(2分30秒)
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是整个世界民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中日命运共同体,和谐共生齐繁荣,我们同心同向同力同行,让爱在每一位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血脉中流淌…
4.侗族琵琶歌《丢就不见长相思》(4分10秒)
侗族除了有蜚声四海的侗族大歌外,还有别具一格的琵琶歌。
5.侗族琵琶歌《天星明月》(2分50秒)
侗族是一个非常浪漫的民族,青年男女讲究自由恋爱,最为独特的恋爱习俗就是“行歌坐月”。在“行歌坐月”习俗中,姑娘小伙子们用歌声、琴声传递爱意,诉说情长。

Image_20231202115654

二、苗族歌曲
6.苗族歌曲《迎客歌》(3分30秒)
苗族人民勤劳质朴,热情好客,如果您走入千里苗疆,一定会被苗家儿女的迎宾歌舞所震撼和吸引。
7.苗族多声部民歌《倆倆哩》(5分40秒)
苗族多声部民歌主要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、剑河县等地苗族村寨的一种原生态民歌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,曲调优美动听,情感细腻动人,显示出明显的民族和地域特色。

Image_20231202115704

三、舞蹈节目
8.芦笙舞蹈《踩亲舞》(3分40秒)
踩亲舞是黔东南革家芦笙舞中最为独特的一种传统社交舞蹈,也是当地青年男女谈恋爱的一种方式,在欢快的芦笙乐曲中,姑娘小伙们通过踩脚捶背的方式传情达意。
9.苗族芦笙舞《南猛芦笙舞》(3分10秒)
芦笙舞是苗族人民举行祭祖和节日、喜庆活动时所跳的传统民间舞蹈。南猛芦笙舞为黔东南雷山县南猛村广泛流传的一种苗族芦笙舞蹈,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南猛村村民历来喜好苗族芦笙舞,酷爱芦笙吹奏艺术,该芦笙舞粗犷豪放,难度系数大,曾荣获国家级山花奖。
10.苗族舞蹈《锦鸡舞》(6分20秒)
锦鸡舞是苗族”旮弄”支系锦鸡苗族中的别具一格的民间传统舞蹈,相传,”旮弄”支系苗族(锦鸡苗族)的祖先住在东方大平原上,在迁徙的历史进程中,是美丽的锦鸡帮助先祖们找到了最后定居的地方,也是她为先祖们带来了稻谷的种子。因此,锦鸡是锦鸡苗族儿女的恩人,也是苗家人的文化图腾,锦鸡舞表现了苗家人对锦鸡的崇拜。
11.侗族舞蹈《一生一世在歌里》(4分30秒)
侗族人民能歌善舞,尤其喜爱唱歌,可谓是“会说话就会唱歌”,舞蹈《一生一世在歌里》,表现了侗家姑娘们能歌善舞、幸福美好的生活状态。

四、芦笙节目
12.芦笙芒筒合奏《欢庆的日子》(3分钟)
芦笙发源于中原,原为汉族乐器,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后,被贵州的苗、侗、瑶等少数民族传承至今,黔东南素有“芦笙之乡”美誉。芒筒作为低音乐器常用于芦笙乐队合奏或为芦笙舞伴奏。芦笙、芒筒成为苗族传统乐舞中最主要的伴奏乐器。
13.芦笙独奏《吹起芦笙唱丰收》(6分钟)
苗族人民逢年过节或重要活动上,就会吹笙起舞共同庆祝。一首《吹起芦笙唱丰收》主要表达了苗族人民劳动丰收后的喜悦之情。

栏目: 最新信息. 书签: permalink.